20年專注水環境生態治理解決方案服務
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國家特聘專家企業 創新創業領軍人才企業
近年來,各級政府加大對水污染的治理力度,部分地區河湖水質有所改善,但流域水質指標仍未達標,其主要原因為目標過高、對治理的困難性與長期性估計不足、只治標不治本等,治理過程中存在諸多誤區。河湖生態修復是指通過修復技術改善受損河湖的物理、生物或生態狀態,使修復后的河流生態系統更加健康、穩定。對于不同特性的河湖生態系統,在治理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問題,因此,對誤區的剖析和認知是河道水生態系統修復工作亟待開展的工作。
對于城市河道和城市內河湖的治理大多采用“三部曲”:截污(去除外源污染)-清淤(去除內源污染)-引水,已成為國內河道治理的首選。但在這種治理策略過程中仍存在很多誤區,可歸納如下。
誤區一:治理黑臭河就是把河水處理干凈。在很多黑臭河道治理過程中往往將黑臭水體作為治理重點,投入大量經費。雖然水質短時間迅速轉好,但黑臭情況很快反彈。這是因為,黑臭產生的根源在岸上,岸上的排污企業治理不到位。黑臭河的治理是長期的過程,不可急功近利,短期的關停不是根本解決的辦法,關鍵在于岸上產業的調整、污染負荷總量的控制、管理的規范。浙江省近年推行的“五水共治”核心內容即是以治水倒逼產業轉型。同時,黑臭河治理需要過渡性手段,比如以換水(補水)為主,輔助現地處理措施,在水資源相對短缺的條件下,應考慮采用定點補水的方式。
誤區二:城市平原河網進行分段治理、截流治理。在部分城市河網治理中,尤其是沿海平原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,往往出現功能性水短缺現象,其在治理過程中將區域河網進行割裂,出現局部短期治理效果較優,但易受周圍河道影響,無法實現整體河道生態治理。因此,河道治理根本上需連通,尤其是對于具有行洪排澇功能的河道,應將其作為整體考慮。平原河網水質的改善是一項系統工程,需要各級聯動,河道修復只是中間環節。系統治理是根本,河段提升是補充。
誤區三:城市河道底泥清除結合岸上截污,河道水質即可提升。城市河道清淤和岸上截污是各地黑臭河治理的優先措施,在實施了截污納管及河道底泥清淤后,城市河道水質確有改善,但雨后水質又發生反復。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城市面源污染,大量污染物來自雨水管,尤其在初期降雨,雨水管中水量激增,導致堆積其中的污染物隨水入河。另一原因是雨污分流不完備,雨水侵占了污水管網輸送容量,水量一旦超出負荷,只能溢流進入河道。
誤區四:清淤即直接清除河湖底泥,清淤規模無需論證。眾多清淤項目并未經科學論證清淤規模,僅是測量淤泥的厚度,隨后全部清除。這種“粗暴”的做法往往造成巨額的無效投資。清淤規模的論證非常必要,因為底泥的釋放有一定規律,并不是清得越厚效果越好,清淤規模不當可能引起負作用;清淤方式對河湖生態也有重要影響。從短期來講,清淤對湖底生態系統是一次災難。
誤區五:淤泥處理方向是淤泥固化。目前河湖清淤大部分帶水清淤,如采用攪吸式挖泥船,清淤產物是泥水混合物。傳統方式是用管道輸送到棄土場,經過漫長的自然固化或真空預壓等方式加速固化才可進行處置利用。由于場地限制,占地較少的淤泥固化(如板框壓濾)方式被開發,由于其投資與處理成本高昂,未廣泛適用。對于量大面廣的農村河道,淤泥來自岸上,返田堆肥是最自然、最生態的方式。所以,淤泥固化未必會是污泥處理的主流方向,但一定會是城市河道清淤的污泥處理主要方向。
誤區六:引水是改善水環境最有效的手段,所以優先考慮引水。但是引水不能優先于或取代本地治污,只有在本地環境治理不足以解決問題或者負荷遠高于環境容量時,才能考慮跨流域或跨區域的引水作為補充。環境引水需考慮地區的水資源平衡和區域的生態影響,并且受水區河網還需要相應的系列配套工程以及精細化調度,才能確保受水區水質提升效果。
蘇州碩亞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在河道治理中,在截污的前提下運用ISSA PGPR 原位水生態修復技術,并運用輔助工藝,采取一河一策的治理理念,科學、有效地進行水環境的生態修復。
相關內容
——